读《饱食穷民》
本书叙述了日本告诉发展过程中,种种的人间「病态」,主要包含三部分:
- 饱食穷民:陷入消费主义的中产、白领,债台高筑,陷入贫困。
- 快节奏的城市:机器社会中人们的「变态」生活。
- 呕吐的女人:过食呕吐成了女性应对问题的良药。
读书过程中,不断感叹。太像了,太像现在的中国了。内卷的职场,活得像机器一样的工程师,超长的工作时长,高企的房价。这是80年代的日本,却和当下的我们如此相似。
日本当年盘踞在车站前的小微贷,如今早已将阵地转移到了手机和互联网上。日本当年红极一时的自我启发活动,如今也包装成精美的个人提升、企业培训课程粉墨登场,令许多企业管理层与普通白领趋之若鹜,不惜花高价去学习。从近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996工作制”中,译者也仿佛看到了很多日本上班族日夜拼命工作的身影。
保险拉人头的模式,现在依然盛行。
“有一个词叫‘初始客户’。所谓初始,就是说只要公司招进来一个销售,哪怕是能力再差的人,一开始也能从亲戚朋友那里靠人情拉来四五个客户。但他们手头的人脉用光之后,业绩就会越来越差。所以那时很多保险公司甚至都靠着‘不拉订单拉销售’的策略来增加客户。”
作为互联网从业者,对书中描述工程师这部分很有共鸣。 那么一瞬间,觉得太像现在的自己。把自己变得像机器。牛人能像机器一样运转,并取得成功。更多的人,只会被摧毁,变成文中「技术应激」症的患者。
技术应激现象: 高强度的加班、长时间工作、休息日出勤、通宵工作等造成的严重疲劳、对于健康的不安和公司内部人际关系紧张等,简而言之,我们周围残酷且反人类的环境,造成了这种应激心理现象。
我们人类只有在现实世界中,才能体会到心潮澎湃的兴奋、悲伤的痛苦、伤害别人后自己内心的折磨、战胜烦恼的快乐等感情。只有经历种种感情,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体验,心灵就会像干涸的土地一样贫瘠。
作者精准预测了当下社会,疫情加移动互联网让这段描述如此真实。
未来的社会,信息会通过计算机和电视等媒介像潮水一样涌向我们。明明是自己从未体验过的事情,却能够看到别人体验时的图像,听到他们的声音,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感受模拟,还会在脑中对这些信息进行逻辑加工,追加体验。从另一方面说,人和人接触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或者说寻求和他人接触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弱,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愈发贫瘠的因素也就越来越多。
书中最后,感叹:
被眼前的欲望迷住双眼而深陷连环债务不能自拔的“佐地健一”们,在IT革命的洗礼中被机器同化的“村林恭平”们,在食欲和失衡的内心世界间痛苦挣扎的“寿美代”们……他们每个人都在饱食时代的驱赶下随波逐流。
宫崎骏导演的电影《千与千寻》中的无面男,在充满欲望的环境中失去了自我、任凭外力摆布,最后没有得到充实,仅留下了无尽的空虚。而只有拥有并坚持住自己信念的千寻和白龙,才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成功找回了自己。
takeaway
- 购物和吃,可能是女性最便利的发泄方式。
- 人与人之间要避免只交换信息,要交换感受,交换观点。
- 所谓依赖,就是拒绝进行选择和决定,拒绝自己寻找答案,无法独自找到真实的自己,心灵被牢牢地套上枷锁。
- 每个人都在饱食时代的驱赶下随波逐流,怎么逃离,需不需要逃离,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