ʕ•ᴥ•ʔ RUNNINGJ

读《爱因斯坦传》

爱因斯坦传(全2册) – 沃尔特·艾萨克森

关于自由

他认为,对言论自由的宽容和思想独立是美国人最为珍视的核心价值。自由是创造性的源泉,培养这种自由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教育使命。他也说,一个社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学校将乘法表和周期表讲得有多么好,而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起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于犹太人

自认是犹太人,但没有对应的宗教信仰,更认为自己是超越国家的科学家,关心人类整体的命运和世界终极真理。

关于量子力学

面对新生代量子力学的冲击,爱因斯坦坚持己见,担忧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和「严格因果律」的破坏。当下流行的「薛定谔的猫」其实是,薛定谔和爱因斯坦设计出来的思想实验,为了挑战量子力学,怎么可能同时存在完整的和被炸碎的猫。

关于个人生活

与大学同学结婚,然后离婚,到晚年时,与多位女性有风流韵事传出。大儿子罹患精神病,生活悲惨,小儿子选择工程师作为职业,不是自己喜爱的科学领域。整体上看,难以说是幸福的。也许是太多精力花在科学上,对俗务放任,使他对个人生活的掌控可能低于正常人。

◆ 第一章 光束骑士

爱因斯坦与米列娃达成了一项协议:爱因斯坦说他有一天会得到诺贝尔奖,如果她同意离婚,就把得到的奖金给她。经过一周的考虑,米列娃同意了。

爱因斯坦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他内心沉静,绝不墨守成规,思考不受外界影响,想象力的驱策使他能够从传统观点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是个怪人,一个可敬的叛逆者。

对于好的社会而言,能够对科学的荣耀引以为豪,这是令人欣慰的。它有助于我们保持那种孩童般的好奇心,对苹果落地、升降机起落等日常事件也能心怀惊异,这是爱因斯坦等大理论物理学家所共有的特征。

爱因斯坦在晚年曾被纽约州教育厅问起,学校应当重视哪些东西。他回答说:“在讲授历史的时候,应当多讲述那些凭借性格和判断的独立性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

一个社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学校将乘法表和周期表讲得有多么好,而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起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个性很重要,因为只有个人才能提出新的思想。

所以组织是很难有创新的?

◆ 第二章 童年, 1879—1896

他通常不很合群,后来他说自己终生都有这种倾向。

“莫扎特的音乐如此纯净恬美,在我看来,它映衬出了宇宙的内在之美。

“在他那里,音乐、自然和上帝融为一种感情和道德的统一体,这种印迹从未消失过。”爱因斯坦终生都保有孩童般的

由于“孩子们都很在意的那些种族特征”,阿尔伯特在上下学时曾饱受他人嘲笑,他作为局外人的感受也随之加剧,这一感受将伴随他终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受到人身攻击和辱骂是常有的事,不过大多并不十分恶毒。但这足以加剧一个孩子的局外人心理了。”

数年之后,在爱因斯坦过50岁生日时,有各种传言说,这位伟大的天才在中学时成绩有多么多么差。于是时任的中学校长就发表了一封信,说明他当时的成绩是何等的优秀。

我越来越确信,大自然可以作为一种相对简单的数学结构而得到理解。

“在那些年里,我从未见他读过任何通俗文学,也没见他与其他同学或同龄人在一起。”

如果欧几里得未能激起你少年时代的热情,那么你天生注定不是一个科学思想家。

一种对任何特定的社会环境所深信不疑的东西的怀疑态度。

他的工作习惯显示了他专注的能力,“甚至在喧闹的人群中,他也能独自坐到沙发上,拿出笔和纸,将墨水瓶晃晃悠悠地搁在扶手上,专注地思考一个问题。周围的喧哗与其说干扰了他,不如说激励了他

同这位老师一样,爱因斯坦后来也拥护世界联邦制、国际主义、和平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坚决主张个人自由和表达自由。

爱因斯坦在阿劳中学的学习结束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位伟大天才的分数在班上名列第二。(可惜,那位胜过爱因斯坦的男孩的名字已经尘封于历史中。)

下面是启发我做出这项计划的理由。最主要的是,我的个人才能偏向于抽象思考和数学思考……我的愿望也使我下了这样的决心。这是十分自然的,人总是爱做那些自己擅长的事情。何况科学职业还有一定的独立性,那正是我十分向往的。

但一想到把创造力花费在这些事情上,目的无非是要让实际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精致,让冷酷无情的资本变得更多,我就感到不可忍受。要为思想而思想,就像音乐一样

◆ 第三章 苏黎世联邦工学院, 1896—1900

早先我以为一个成功的物理学家只要懂得初等数学就够了,但后来我十分遗憾地认识到,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 第七章 最幸福的思想, 1906—1909

在看到苏黎世一所高中招聘“数学和画法几何学教师”的广告之后,他也递交了申请,并声明:“我也可以教物理。”他提交了包括那篇狭义相对论论文在内的迄今完成的所有论文。申请者共有21位,爱因斯坦甚至没有入围决赛。

◆ 第八章 奔波的教授, 1909—1914

爱因斯坦感到,效忠于一个党派就意味着放弃了某种思想的独立性,这种顺从使他感到惶惑。

科学工作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愉快,新的可能的机遇使他异常兴奋

他们进了一家咖啡厅,就欧洲的各大城市聊了一番。而米列娃一离席,讨论就转向了科学,特别是统计力学。

◆ 第九章 广义相对论, 1911—1915

数年之后,小儿子爱德华问他为什么如此著名,爱因斯坦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他的伟大发现,即引力是时空结构的弯曲。“一只瞎眼的甲虫在弯曲的树枝表面爬行,它没有发现它爬过的路径是弯的,”他说,“但我幸运地注意到了甲虫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作为公民和科学家,他们都有一种自然的本能去附随其他人的情感。但爱因斯坦却往往表现出一种不合作的自然倾向,这有时使他成为更伟大的科学家和更高贵的公民。

爱因斯坦的部分天才在于他的坚韧不拔。甚至在面对“显然的矛盾比如他1905年的相对论论文)时,他也能够固守自己的想法。他对自己关于物理世界的直觉感受深信不疑。其工作方式比大多数科学家更孤独,无论别人多么怀疑,他总是信守自己的本能。

爱因斯坦开始了四个星期不知疲倦的疯狂工作。在此期间,他摆弄着一大堆张量和方程,不断进行修正和翻新。一连四个周四,他在普鲁士科学院做了四次演讲。1915年11月底工作达到了高潮,牛顿的宇宙成功得以修正。

– 这时的爱因斯坦应该是最快乐的。

爱因斯坦开始了四个星期不知疲倦的疯狂工作。在此期间,他摆弄着一大堆张量和方程,不断进行修正和翻新。一连四个周四,他在普鲁士科学院做了四次演讲。1915年11月底工作达到了高潮,牛顿的宇宙成功得以修正。

◆ 第十章 离婚, 1916—1919

“因为我永远也无法放弃独自生活的状态,那种幸福简直无以言表。”

他还为普通读者写了一本《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Relativity:The Special and the General Theory),这本书直到今天都很受欢迎。为了确保一般人都能理解,他向爱尔莎的女儿玛戈特逐字逐句大声朗读了全书,还不时停下来问她是否听懂了。“是的,阿尔伯特。”她总是这样回答,

– 越简单越能接近真相。

“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爱因斯坦说,“这些人把和谐的世界及其构造当作他们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获得他在狭隘的个人经验里找不到的宁静和安定。”

他与爱尔莎在波罗的海胜地阿伦斯霍普(Aarenshoop)待了7个星期。他带去了一些轻松的海滩读物以及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花了“无数时间思考量子问题”,

玻恩回忆说:“我们兴高采烈地离开了帝国总理府,感觉我们参与了一个历史事件,希望看到普鲁士的傲慢态度就此完结。”

其实,这场婚姻是一种实打实的互利共生关系。在大部分时间里,它基本满足了双方的需要和欲望。爱尔莎活跃而能干,渴望服侍他,保护他。她喜欢爱因斯坦的名气,而且(与他不同)并不想掩盖这一事实。她也欣赏他们所拥有的名望,即使这意味着她必须满脸堆笑地赶走记者和那些窥探爱因斯坦隐私的人。

◆ 第十一章 爱因斯坦的宇宙, 1916—1919

空间没有边界,因为引力使空间折回到了它自身。

因此他提出了第三种观点:一个有限但无界的宇宙。宇宙中的物质使空间弯曲,在宇宙膨胀的过程中,这些物质使空间(其实是整个四维时空)完全折回到了自身。这个系统是封闭而有限的,但却没有尽头或边界。

– 所以时间也是有限的。「有限无界」真是神奇,有限却没有「外面」,甚至讨论「外面」都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这些平直居民的表面类似于一个膨胀的气球,那么他们的整个宇宙将会不断膨胀,但仍然没有边界。

这不仅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就像平直居民问他的表面之外是什么一样没有意义

◆ 第十二章 名声, 1919

人们激动地发现,这位新近崭露头角的天才既不单调无趣,亦非性格保守的学究,而是一个年富力强、魅力十足的人。他风流倜傥,卓尔不群,神采奕奕,风趣幽默,有一头乱蓬蓬的头发,打扮不拘小节,常常妙语连珠。

爱因斯坦的超然使他能够保持一种达观轻松的心态。“整个事情对我无关紧要,就像一切喧哗和所有人的观点都影响不了我一样,”他说,“我将做一个漠不关

“我感觉这种想法令人厌恶。”爱因斯坦说。他的父亲和叔叔就是工程师

爱因斯坦最终把这种看法告诉了汉斯·阿尔伯特,并且承认他当工程师也许是正确的。“科学是一门困难的职业,”他写道,“有时我很高兴你选择了一个实践领域,在那里不必寻找一株长有四个叶瓣的三叶草。”

霍尔丹警告坎特伯雷大主教,相对论可能会对神学产生深刻影响。大主教立即着手研究这一理论,但收效不大。

– 😂

爱因斯坦的回答也许令大主教和主办方感到失望。“没有影响,”爱因斯坦说,“相对论是纯科学的东西,它与宗教无关。”

◆ 第十三章 四处奔走的犹太复国主义者, 1920—1921

“任何敢于直面科学讨论的人都可以在那里提出他的反驳”,这话显然直指勒纳德。

于是在1921年,他不是改变了信仰,而是改变了承诺。“实际上,我正在尽我一切所能为我的同胞兄弟服务,他们在各地的处境太糟糕了。”他给索洛文写信说。除科学以外,这将成为他最重要的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正如他在晚年拒绝担任以色列总统以后所指出的:“我与犹太民族的关系已经成为我最牢固的人性纽带。”

第一个提问者请他用一句话来描述相对论,这种问题爱因斯坦几乎在每一次旅行时都会碰到。

他们离开前,有人问爱尔莎是否懂相对论。“哦,我不懂,虽然他曾经多次向我解释,”她答道,“但这对我的幸福不是必需的。”

上帝难以捉摸,但并不心怀恶意。

怀着对量子力学不确定性的沮丧心情,爱因斯坦站在这个壁炉前冲这句话点点头,向外尔悲叹道:“谁知道呢?也许他的确有点儿恶意。”

“声速是多少?”一位记者根据测试问他。如果有哪个人理解声波的传播,那肯定是爱因斯坦。但他承认自己并不“总是记得这些信息,因为它们在书中很容易查到”。接着,为了批驳爱迪生的教育观,他进而指出:“大学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学习许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如何思考。”

在我见过的所有民族中,我最喜欢日本人,因为他们谦虚礼让,才智出众,体谅他人,艺术感强。

◆ 第十四章 诺贝尔奖获得者, 1921-1927

“诺贝尔奖这一伟大奖项不应授予这样一个高度思辨的理论。它虽然现在引发了公众狂热,但很快就会消退”

“一个人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发明真正新颖的东西,”爱因斯坦在完成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的工作后对一位朋友悲叹道,“后来他越来越有经验,越来越著名——但思想却越来越僵化了。”

爱因斯坦后来发表了一条极有启发性的评论:“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把我自己变成了一个权威。”

他们在路上就开始争论起来。“我们乘坐电车,谈兴正浓,不觉坐过了站,”玻尔回忆说,“我们下了车往回走,但又坐过了站。”两人都没有留心,因为这种对话实在是太让人着迷了。“我们来来回回地坐车。”玻尔说,“人们对我们怎么看可想而知。”

– 牛人总是相爱相杀,但永远对事不对人。

广义相对论引力理论的一个目标就是避免任何“神秘的超距作用”,即发生在一个物体上的事情可以瞬时影响另一个遥远的物体。

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埃尔文·薛定谔迈出了下一步。由于他觉得自己不大可能发现任何重要的东西,于是决定成为一名哲学家。但在世的奥地利哲学家实在太多了,他在哲学上无法谋职,于是开始坚持做物理。

当我们希望从‘现在’计算‘未来’时,我们只能得到统计结果,”海森伯说,“因为我们永远也发现不了现在的每一个细节。

他一再强调,对一个不依赖于人的观察的外间世界的信念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善良的上帝竟然会创造美妙而微妙的规则来确定宇宙中发生的大部分事物,而把少许事物完全留给偶然性。

◆ 第十五章 统一场论, 1923-1931

《时代》周刊报道说,当世界等待他“深奥且条理清晰的场论”公之于众时,爱因斯坦还在他的乡间隐居处缓缓踱步,看上去“形容枯槁,神经紧张,心情烦躁”。

普鲁士科学院印制了爱因斯坦论文的1000份拷贝,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1月30日一经面世就立即销售一空,科学院又赶紧加印了3000份。伦敦的一家百货商店在橱窗里将它贴了出来,人们争相到那里观看,试图理解这篇带有33个神秘方程的复杂的数学论文。

在第二年的1月,爱因斯坦向泡利承认:“还是你说对了,你这个淘气鬼。”

就这样又过了20年。爱因斯坦最终没能成功地提出统一场论。

量子力学的新生代悉数到场,他们都希望能够说服爱因斯坦改变看法:海森伯,25岁;狄拉克,25岁;泡利,27岁;德布罗意,35岁;美国的阿瑟·康普顿,35岁。还有薛定谔,40岁,在年轻的叛逆者和老派的怀疑论者之间游移不定。当然,还有叛逆者的领袖玻尔,42岁,曾经以他的原子模型帮助缔造了量子力学,现在是其反直觉涵义的坚定捍卫者。

“爱因斯坦,我为你感到害羞。”埃伦菲斯特责备道。

量子力学似乎允许超距作用,这使他备感困扰(而且后来变得更甚)。

爱因斯坦对德布罗意说,抛开数学表述不算,所有科学理论都应当能够非常简单地描述出来,“以至于小孩子都能理解”。

声称描述的不是物理实在本身,而仅仅是我们观察到的物理实在发生的概率

他说,既然这种进路能够使广义相对论受益,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自然乃是可能设想的最简单的数学观念的实现”。

“指导我的不是来自背后实验事实的压力,而是来自前方数学简单性的吸引,”

◆ 第十六章 知命之年, 1929-1931

爱因斯坦似乎终生都无法摆脱与女性的暧昧关系。他的磁性魅力和真诚举止不断吸引着女性。即使他通常避免做出纠缠不清的承诺,但偶尔也会因受到吸引而不能自拔,就像他曾经与米列娃甚至爱尔莎那样。

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

这场报告以他的人道主义观点为基础,讨论的是科学以往所带来的好处为何不多于害处。战争期间,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残杀的手段”;而在和平时期,科学则“使我们生活忙碌和不安定”。科学非但不是一种解放的力量,反倒让人“一天到晚疲倦地工作,在劳动中毫无乐趣”,从而“使人沧为机器的奴隶”。力图改善普通人的生活必须是科学的主要目标。“当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这种对权威的警惕反映了爱因斯坦所有道德原则中最基本的部分:自由和个人主义是创造性和想象力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 第十七章 爱因斯坦的上帝

“的确,你可以这样说,”爱因斯坦平静地回答,“尝试用我们有限的手段探寻自然的奥秘,你将会发现,在所有可以认识的规律和联系背后,存在着某种微妙的、无形的、莫名的东西。对这种超越了可理解事物的力量的敬畏就是我的宗教。在这个意义上,我的确是有宗教信仰的。”

他在1929年写到,“一个科学工作者最高程度的满足”就是认识到“上帝本身只能以现有方式安排各种联系,就像他无法把4创造成素数一样”。

– 上帝不能为所欲为。

爱因斯坦回答说,“民族主义是人类的一种幼稚病,一种痼疾。”

您是如何得到您的思想的?“我实在是一个艺术家,可以自由地利用我的想象。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则可以包含世界。”

任何严肃追求科学的人都会越来越确信,有一种精神呈现于宇宙定律之中。这种精神远远超越了人的精神。面对它,力量有限的我们必定会感到谦卑。于是,对科学的追求会导向一种特殊的宗教感情,它着实不同于某些更加幼稚的人的宗教感情

在这位红衣主教的冲击下,纽约著名的正统派犹太领袖戈德斯坦拉比给爱因斯坦发去了一封非常直接的电报:“您信仰上帝吗?句号。回复资费已付。五十字。”爱因斯坦用规定字数的一半做了回复。这也是他给出的各种回答里最著名的版本:“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事物的和谐有序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连的上帝。”

没有宗教的科学就像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就像瞎子。

将自由意志看成某种对文明社会有用甚至是必要的东西,因为它将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第十八章 流亡者, 1932-1933

“人感受到了个体的无足轻重,”他写道,“这使人幸福。”

幸运的是,虽然他乐于以自己的名义支持各式各样的组织,但他不愿在任何会议上抛头露面,憎恶把时间花在拉帮结派的计划会上。

他还谈了孤独的必要性。“单调的清静生活可以激发创造性的思想。”他说。和年轻时一样,他又一次建议科学家可以去看守灯塔,从而能够“不受干扰地致力于”思考。

◆ 第十九章 美国, 1933-1939

他既挂心整个人类的命运,也关心具体的人。

“我管着他,”她自豪地说,“但我从不让他知道我在管他。”

随自己的心意说话和思考是每个人的权利,爱因斯坦自始至终都很看重这一点。此外,由于缺少传统的束缚,他从学生时代起就备加珍视的创造性更容易被激发出来。“美国青年有幸能够不让其观点被陈腐的传统所束缚。”他指出。

爱因斯坦拒绝了百慕大社会名流的所有正式邀请,倒是和他在饭馆碰到的一位德国厨师混熟了。

◆ 第二十章 量子纠缠, 1935

薛定谔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思想实验,以表明如果把量子领域的不确定性与我们的日常世界相联系,就必然会出现古怪的结果。它所讨论的不再是火药,而是一只很快就要名扬天下的虚拟的猫。“在我刚刚完成的一篇长文中,我给出了一个与你的即将爆炸的火药桶非常类似的例子。”他告诉爱因斯坦。

数学简单性是大自然的一个特征,他虽然在看到数学简单性时能够知道它,但从来没能将它定义清楚。每当有特别优美的公式出现时,他就会高兴地对施特劳斯说:“上帝不可能放过如此简洁的东西。”

◆ 第二十一章 原子弹, 1939-1945

我经常听说,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在表达着自己关于政府候选人和当前问题的看法,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后果

史密斯报告将曼哈顿计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爱因斯坦1939年给罗斯福写的信,这让爱因斯坦一直感到不安。

◆ 第二十二章 世界公民, 1945-1948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爱因斯坦不仅积极探索着一种能够支配所有自然力的统一场论,而且热情地提倡在全世界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组织。尽管在许多方面迥然不同,但这两种追求都反映了他向往超越秩序的本能,也展现了他甘当反叛者、希望自由挑战流行观点的典型意愿。

物理学家不习惯为了让别人接受而对其方程进行修正或折衷。这就是他们不能成为优秀政治家的原因。

“反战运动实际上削弱了那些政体更为自由的国家,从而间接支持了现有专制政府的政策,”

然而,即便是对他的苏联情人,爱因斯坦也明确地说,他对苏联并非没有看法。在一封信中,他抨击了莫斯科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五一”庆祝活动:“我关切地看了这些夸张的爱国主义表演。”[插图]任何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过度表达总会让他感到不舒服,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就看过德国军队的游行表演,与现在他所看到的苏联别无二致。

他一再指出,对言论自由的宽容和思想独立是美国人最为珍视的核心价值,他对此感到欣慰。

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不加限制的资本主义造成了巨大的贫富差距,经济繁荣总是伴随着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这种制度所鼓励的是自私自利而非合作,是攫取财富而非为他人服务。人们接受教育是为了他们的职业,而不是出于对工作和创造的热爱。政党也因为巨额的政治捐助而变得腐败。

个人主义和对于创造性艺术和科学的繁荣是必不可少的。

◆ 第二十三章 里程碑, 1948-1953

爱因斯坦的卓越在于他是一个孤独者、反叛者和不循规蹈矩的思想者,对于任何可能束缚其自由的事情,他都退避三舍。

◆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时光, 1955

“人生短暂,宛如造访一间奇特的房子,又迅速离去,”他说,“所走的道路勉强被摇曳不定的意识照亮。”

“人为地延长生命是索然无味的,”他对杜卡斯说,“我已经尽了我的责任,是该走的时候了。我会走得很体面的。”

他的床边还放着十二页写得密密麻麻的方程,满是删改的痕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努力寻找那种难于发现的统一场论。在最后一次入睡前,他写下了又一行符号和数字,希望能使我们更加接近宇宙定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精神。

◆ 尾声:爱因斯坦的大脑和心灵

爱因斯坦本人对其思想成就最常给出的解释是他的好奇心。正如他在临终时所说:“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只是极为好奇罢了。”

爱因斯坦的基本信条是,自由是创造性的源泉。“科学的发展以及精神的创造性活动都要求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在于,思想独立于权威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他认为,培养这种自由应当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教育的使命。

他是一个深切关怀人类的孤独者,一个充满敬畏的反叛者。